[ 作者:寒塘鹤影┋来源:河南省鲁山县政治协商委员会┋发布:admin┋日期:08年07月15日┋阅读:243次┋字体:大 中 小 ]
中共鲁山县委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鲁山琴台建设领导组关于琴台建设情况的汇报
(本网讯)2008年7月15日,中共鲁山县委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鲁山琴台建设领导组关于琴台建设情况的汇报。县领导贺国营、荆建刚、夏应顺、郝元方、陈章发、县琴台建设领导组成员张向泉、刘安民、范崇海、李留根及四大班子其他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县委书记贺国营主持。鲁山县琴台建设领导组组长、鲁山县政协主席郝元方首先汇报了近段以来琴台建设筹备情况。
郝元方说:根据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县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琴台建设的要求,县琴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方考察、研究、论证,做了大量筹备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鲁山琴台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琴台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由于时任县令元德秀为官清廉,常于公务闲暇时登台抚琴,与民同乐。“琴台善政”广为流传。鲁山民众一直尊崇元德秀为“元神仙”。自唐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名人学士赴鲁山凭吊琴台古迹,琴台成为唐朝文化繁荣鼎盛的标志。
元德秀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元德秀以一介县令,被载入《唐书》、《资治通鉴》,足见其历史评价之高。其为文,与王昌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温庭筠等名列一卷,足见其文学造诣高深;其为正,执法严谨,宽厚待人,善察民情,惠及百姓,足见其勤;其为人,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敢犯颜直谏,为民请命,足见其德;他生活俭朴,不但不聚敛财物,个人俸禄多用来扶贫济困,足见其廉。一个集“文政、勤政、德政、廉政”为一身的优秀历史人物,一代地方官吏,足以让百代敬仰,万古流芳。重建鲁山琴台,颂扬先贤功德,彰往昭来,可称盛世盛事。
琴台建设符合中央、省委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7年8月,省委下发了豫发〔2007〕24号文件《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挖掘河南传统廉政资源,打造一批集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廉政文化景观”。中央、省委对文化建设历来都是重视和支持的。
县委对琴台建设高度重视。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琴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鲁山县委鲁发〔2008〕4号文件指出:“搞好琴台建设,严格保护老址,精心选择新址,坚持科学论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先贤精神的重要场所,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重建鲁山琴台,既符合上级和县委要求,又顺民心,合民意。同时,琴台建设也反映了鲁山古老文明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弘扬先进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琴台置于中心公园之中,应将中心公园更名为“琴台公园”。要把琴台建设成鲁山标志性建筑和宣传鲁山、推介鲁山的窗口。要在落实县委提出的“实施二次创业、打造旅游强县”的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努力挖掘鲁山独具的“琴台文化”的深刻内涵,强力打造鲁山独特的“琴台善政”知名品牌,着力提升鲁山独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品位,全力推进富裕、文化、和谐、美丽新鲁山建设。
二、多方考察,认真选址 考察、选址是搞好琴台建设的基础。2007年10月以来,我们向鲁山籍在外人士、县内知名人士、部分教育界代表等发放征求意见函500余份,征求到关于琴台建设的意见、建议近200条。先后召开8次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人员参加的琴台文化工作研讨会,并确定由县政协文史委牵头,组织60个选题,约20万字,出版《鲁山文史资料·琴台文化专辑》。广大文史工作者和部分研究人员热烈响应,踊跃参与,积极撰稿,努力挖掘琴台文化内涵,为琴台建设作好文化铺垫。目前,已收到80篇约40万字的文史稿件。
为选好地址,建设好琴台,去年10月,我们专门对武汉伯牙琴台、成都司马相如琴台和邓州花洲书院进行了考察,写出了专门的考察汇报材料,制作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花洲书院,享誉华夏》的光碟,向县委作了专门汇报,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随后,我们多次深入到中心公园、露峰山南麓、张店乡北坡、宋庄岭北环路北、北环路南、南沙河北岸、大浪河西人民路北、现琴台遗址处等10几个地方,进行考察选址。经过精心研究讨论,最终拟定将琴台建在花园路中心公园内。我们认为,将琴台建在中心公园是最佳建设方案。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交通便利。该区西邻花园路,北靠人民路,出入方便;二是地理位置优越。该区既是公园,又在县城中心,既便于大量市民就近、经常游赏,又能“聆听元公雅琴及德化教诲”,还可在更大范围内彰显元德秀“文政、德政、勤政、廉政”精神,达到“民目其台,仰政治之善”的目的。三是不用重新征用土地,节省了征用和审批时间,便于及早开工建设。四是不用专门建造园林,节省了大量资金。实属省时、省事、省钱的最佳选择。
三、多方征求意见,讨论选择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琴台建设进度,尽早确定设计方案,我们按照县委要求,组织专门人员,通过近两个月时间,对中国十大塔楼及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的建筑风格、建设规模、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实地考察了鹳雀楼和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召开琴台建设领导组组长会议、成员会议及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会议,讨论琴台建设规划设计工作。同时,组织县建设部门有关负责人,多次协商讨论,就关于用地规模、建设位置、建筑风格、建筑面积、主色调、顶层处理、选用建材、层高设想以及同周边环境协调等问题作了多次磋商,在此基础上,我们联系重庆贝尔高林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郑州市政设计院,按要求在指定时间内设计出方案,重庆贝尔高林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指定时间拿出了和我们要求比较接近第一稿方案,在县琴台建设领导组分别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重庆贝尔高林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进行了五次调整修改。按照县委〔2008〕4号文件关于“高标准建设琴台”的精神和县委主要领导关于加快建设进度、设计出高质量、雄伟端庄、古朴典雅等的工作要求,经县琴台建设领导组2008年7月10日研究讨论,正式委托重庆贝尔高林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出设计文本。
该方案设计位置为:琴台公园内西、北两大门东西中轴线和南北中轴线交汇处;坐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琴台为正方形,东西、南北各长60米,高51.9米(其中琴台高12米,阁楼高39.9米);楼台共7层(其中琴台两层,阁楼5层);建筑风格为仿唐风格;总建筑面积约11600平方米。
总之,琴台建设是一项德政、民心工程,琴台建设领导组研究认为,琴台建设工作一方面颂扬元德秀文政、德政、勤政、廉政;另一方面,要在教化民众,彰显先贤精神上努力,要按照县委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努力把琴台建设成“彰显先进文化,学习先贤精神,突出现代文明”的重要场所。
郝元方主席最后说:在县委的领导下,经过琴台建设领导组全体成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拿出了初步设计方案,今天专门向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汇报,并请设计单位专门作详细介绍,最后请各位领导审定。
参加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的领导还观看了设计单位香港重庆贝尔高林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琴台设计情况的幻灯片、图片及预算情况、设计思路。与会人员就新琴台建设高度、绿化、消防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县委书记贺国营指出:县琴台建设领导组近段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设计方案,拿出了预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肯定的。琴台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是民心所向,全民关注,也是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新琴台建设在设计理念上主要是传承精神,在风格上可以采用唐代的建筑风格,但在施工设计上、材料利用上,要注意利用现代的新技术,新材料去设计,去创新、去建设。争取八月份动工兴建,给全县民众有一个交代。